您的位置:首页 > 贵德旅游 > 印象贵德
贵德古城释疑问答
来源:今日贵德    时间:2016年11月21日    

赵炯琪问;

老师您好,今年贵德古城抢救性加固维修已接近尾声,仍有许多历史疑问要请教您,请问贵德古城建于何时? 建古城的目的是什么?

君奇答;

贵德古城于明洪武七年,(1374年)由河州卫调集军民筑造,明洪武十三年(1380年)竣工,就是说贵德古城这位历史老人迄今已有636年的高寿了。

古城是我国古代冷兵器时期的大型军事工程,有着完备的防御功能。古城由城墙、墩台(马面及角墩)、城壕、城门及瓮城组成。城壕外还有郭墙,建造古城,工程非常浩大,防御体系极为严密。其目的只有一个。抵御敌军进攻。确保城内军民的安全。

赵炯琪问;

老师,贵德古城在明代初建时有怎样的规模?

君奇答;

根据清乾隆元年,(1736年,此时贵德古城已存在356年了) 西宁府巡抚杨应琚编纂的《西宁府新志》记载;“明洪武三年,(1370年)征西将军邓愈开复其地,七年,(1374年)委河洲左卫指挥修筑土城,八年,(1375年)设守御千户所,至十三年(1380年)工竣。万历十八年(1590年)增修,周回三里八分,长六百八十三丈二尺。(约2266米)高三丈五尺,(约11.5米)根宽二丈八尺,(约9.2米)顶宽一丈二尺,(约3.9米)设南北二门,城楼一,上置守铺三十二间,壕深一丈五尺,(约4.9米)阔三丈二尺,(约10.5米)皇清设守御所千总一员。”

经过对残存城墙的核对,《西宁府新志》记载数据是准确的。由此推断,贵德古城原有南门和北门两座城门,据老人们回忆南北门均有瓮城,城墙东西两侧是后来为方便通行开挖的豁口。古城外侧有宽10米深5米的城壕。根据去年考古勘探,证明城壕真实存在。只是后来建房开地全部被填平了。根据守铺三十二间分析,(守铺是建在马面及角墩上的看守房),贵德古城共有马面及角墩32个,即4个角墩,28个马面。东西南北每一面城墙有7个马面,2个角墩。城墙马面角墩之间距离约60米。角墩是圆台形,马面是梯形。我小时上学曾看到城西侧沙路边还有一段残留郭墙,厚约1.5米。残高1.2米,(最初应厚约1. 5米。高约2米,)走上面像走大路,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疑问。后来才知道是郭墙。


赵炯琪问;

老师,古城的瓮城、马面、城壕、郭墙在防御时起何作用?

君奇答;

城壕、郭墙可以迟滞敌军快速冲到城下,试想一下,敌方着扛云梯翻越一道高2米的郭墙,爬出一道深5米宽10米的城壕,虚耗体力,方到城墙下,迎接的便是暴风雨般的檑木炮石,箭如飞蝗。高约十一米的城墙优势明显,居高临下,势如破竹。 马面可以三面发矢,形成交叉火力。五十米内是弓箭的最佳射程,好射手可以箭无虚发。而瓮城是入口处的双重保险。甚至有意将敌军放入瓮城内围歼。古城是古代冷兵器时期的有效的防御性军事工程。

有三个名词要解释一下,1 城隍---城为土筑高墙,隍为无水干壕,城隍是城的统称。2 城池---城外护城壕有水,则称城池。3 城郭---护城壕外低矮的防护墙,又称郭墙。

赵炯琪问;

请问张老师,古城是如何建造的?

君奇答;

古城夯筑技术在宋代工部侍郎李诫所著的官方建筑专著《营造法式》中,壕寨制度一节就有描述。基本方法是就地取材,(取城壕里的土)用黄土层层夯筑。其要求为粘性黄土打散用水侵湿捂透,土的湿度要捏在手中捏成把,打在地上打的散。太干或太湿都对夯土强度不利。然后湿土虚布5寸(约17公分),用木制手夯密密夯实厚3寸。(约10公分)一层一层夯筑加高。我们可以在城墙断面处看到层层约912公分的夯土层。青海庄廓墙的做法则不同,称板筑土墙。用夹杆﹑墙板﹑墙石﹑楔子等工具,在墙槽里撂湿土,光脚密密踩踏,更换墙板层层打上去的。

赵炯琪问;

请张老师讲讲贵德古城的简要历史?

君奇答;

贵德早在汉代即入中原版图,西汉河关县,东晋浇河郡即是贵德地区。朱元璋建立明王朝,登基后以屯兵移民为国策。 明洪武三年(1370年),征西将军邓愈率兵进占贵德,改贵德州为归德州。洪武七年,(1373年)由河州卫调集军民筑造归德城,洪武九年(1376年)置必里卫,洪武十三年(1379年)归德城筑造告竣,明朝廷从河州卫移民四十八户,免其赋税,责令守城 。后又调集河州百户王猷、刘庆、周鉴及族人,置王屯、刘屯、周屯为归德外围,随后又在贵德辖区,今尖扎县境内置康屯、杨屯、李屯三屯,同仁境内置脱屯(保安城)、季屯、李屯、吴屯四屯,总共建立了十屯。形成以贵德古城为核心的防御链条。洪武十五年(1381年)贵德城隍庙初创。

赵炯琪问;

请问张老师;贵德古城和城隍庙有何关系?

君奇答;

城隍庙是古城神灵的庙宇。隋唐以后,有城必有城隍庙。城隍起源于古代对城的祭祀与崇拜。的原义指挖土筑起的高墙,的原义指没有水的护城壕。(护城壕有水则称城池,“城门失火,殃及池鱼”成语源于此) 古代战争频繁,刀兵带来无尽灾祸,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,修建高大坚固的城墙、城门、及城壕。是为了敌御来犯之敌,城是防御性很强的大型军事工程。有着相当完备的防御功能。古人认为与人们的生活、生产和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,都有神在,山有山神,灶有灶神,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的保护神。城隍是土生土长的本土民俗文化,属道教神系,在传统信念意识里,城隍爷是冥间统管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,是除凶剪恶、保国护邦之神,保佑地方平安、五谷丰登、并管领阴间的亡魂。

《博物志》记载;禹作城,强者攻,弱者守,敌者战。城郭自禹始也可见大禹时已有功能完备的城郭。最早的城隍庙见载于三国赤乌二年(公元239年)建的安徽芜湖城隍庙。

隋唐以后,凡有城,就建有城隍庙。宋代已始,城隍之神开始被人格化,将地方上忠烈廉吏,英雄名臣奉为城隍神,如北京城隍祀奉文天祥、苏州城隍祀奉战国时春申君,上海城隍祀奉秦裕伯,杨椒山,杭州城隍祀奉周新,西宁城隍祀奉汉代护羌校尉邓训,

明王朝建立后,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推崇有加,相传朱元璋称帝前曾宿身城隍庙而幸免大难,登基后于洪武元年(公元1368)下旨封开封、临濠、束和、平滁四城的城隍为监察司显佑王,职位正一品,与人间的太师、太傅、太保三公和左、右丞相平级。又封各府、州、县城隍为公、侯、伯,即府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威灵公,职位正二品;州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侯,职位正三品;县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伯,职位正四品,等级森严,尊卑有序。延续至清代。并且重建各地城隍庙,规模高广与当地官署衙门相等,还按级别配制冕旒衮服。洪武三年(公元1370)朝廷颁布专门祭祀城隍典章,封京都城隍为都城隍,统领天下城隍。 其余称某府、某州或某县城隍之神。

城隍信仰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,城隍爷既是人间正义的主持者,又是生死祸福的主宰者。是剪除凶恶、保国护邦之神,保障地方治安、调风和雨、并管领阴间的亡魂。凡地方官员到任,先至城隍庙拜谒。以求城隍神护佑。百姓有冤屈,到城隍庙神灵前哭诉冤情。(荫西诗即有尊师宁赞臣为民请命哭诉城隍大殿的描述) 地方有争议不决之事,当事双方到城隍庙大殿台子拜神议事。城隍爷成为百姓的心灵依靠。贵德俗话说“城隍爷在房檐上站着哩”

贵德城隍庙历史悠久,文化积淀深厚。是贵德沧桑变迁的历史见证,城隍庙建筑精美,作工精湛,代表青海地方土木工程作法的高超技艺,展示地方能工巧匠的聪明智慧。城隍庙文化内涵蕴藏着中国古代“忠孝仁义”的儒家思想。寄托着百姓向往执政者主持正义,主持公道的殷切期盼。向往“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”的富足年景。向往子孙贤达,孝悌传世的良好风尚。向往社会安宁,强暴邪恶受惩,行善济贫倡行的太平治世。城隍是虚无缥渺的,百姓的愿望是美好的。

赵炯琪问;

老师,您在贵德古城今后的保护和开发中有哪些建义?

君奇答;

贵德古城这位历史老人今年已636岁了,经历了世时的沧桑巨变,饱受了岁月的风雨侵蚀。见证了贵德的兴衰起伏。更遭受了近代的大规模的占地取土开挖。昔日横艮在贵德黄河南岸,气势恢宏的古城雄姿已衰落。原有的郭墙已不复从在,原有的城壕早已被填平,原有的南北两座瓮城及城门消失了,原有的南城墙被挖掉建楼。而剩下的三面城墙马面也被住户挖的千疮百孔,残缺不全。

  前几年县上脑子一热,也不咨询,想当然投钱修了两座城门,钢筋混土结构及青砖城墙与残旧的土城格格不入,形成巨大反差,与土城墙无法衔接。城门洞象拉脊山遂道口一样豪迈,决策者可能只考虑8吨大货车出入,而没有考虑与原制合拍,与土城墙协调。城门楼的形制也不对,重檐歇山建筑应该是庙宇中轴线上重要建筑的形制,放在城门楼不适合。贵德古城城门洞原制是木结构柱梁式,而非砖券式。躄脚的城门越看越让人闹心。

今年由国家文物局拨款,贵德文体广电局主持,对残破的城墙进行了抢险加固维修。是保护古城墙的良好开端。

我建议今后贵德古城开发中,无论建民居、复原庙宇、复原衙署、建街铺、建民俗馆,一定要符合古城的历史风貌,一定要贴近原制,一定要体现贵德的古建筑地方作法,一定要多使用本地的能工巧匠。切不可生搬硬套,东拉西扯,随意而为。(内地的、陕西的,临夏的古建作法不完全适合贵德古城)  让开发后的贵德古城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气息。

赵炯琪;张老师,非常感谢您对贵德古城所做的释疑答复,以后还要请教您,讨扰您。再见。

注;

君奇;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, 古建筑专家。2007年入选《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志》。(已退休)

赵炯琪;贵德县文物管理所所长。